WFU

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

那些沒有說出口的話





偶爾跟醫療圈以外的朋友聊天,他們聽到小兒科醫師從不到1公斤的早產兒到16、17歲的青少年都要照顧,往往會很吃驚。但他們更想不到的是我們偶爾還會照顧年紀更大的成人。

許多罹患先天性疾病朋友,比如法布瑞氏症、馬凡症候群、嚴重型地中海貧血...等等,自小由兒科醫師診治,兒科醫師也比較清楚病人們在成年後應當注意的併發症,所以會一直由兒科醫師照顧與追蹤。

而先天性心臟病,也是由我們兒科醫師從小照顧到大唷!雖然心臟就這麼小小一顆,可以發生的問題可真不少。有些先天性的問題會一直到成年後才表現出症狀來,術業有專攻!這些病人也會被轉介來小兒心臟科門診。有時,年近半百的中年人與顢頇學步的小童們一起坐在診間外候診,那畫面也是挺可愛。我自己也照顧過一些成年的病友,就讓我來講個故事吧!


病床上的母親


某天,我接到內科病房的電話,希望我幫忙看一個病人。這是一位六十多歲的阿姨,年輕時就因為先天性心臟病開刀治療過,手術後追蹤卻發現有個小問題需要再處理。或許是因為開刀的經驗太過驚駭讓她心生畏懼,也或許是因為當時年輕力壯不覺得身體受影響,所以阿姨拒絕了後續的治療,也沒有繼續在醫院追蹤。

數十年過去,阿姨生兒育女,相夫教子,兒女也長大成人。這幾年來,身體逐漸發出警訊,醫生建議她開刀好好處理心臟的問題,但她還是沒有答應。這次來到醫院,心臟功能已經明顯衰竭。阿姨的身體浮腫,呼吸也非常費力,在X光底下,一顆心臟簡直有平常人的2倍大!

剛住院的時候,阿姨的狀況是非常之差,兒女甚至已經簽署了同意書,在病情危急時不要施行急救,讓媽媽好好走。所幸經過內科病房的照顧,阿姨的病情漸漸穩定下來。待病房聯絡我來看她時,她甚至已經可以安穩躺床,呼吸也漸趨平順,教人不得不佩服她的生命力實在是強韌!但是檢查儀器不會騙人,在超音波之下,阿姨的心臟仍舊衰竭乏力,瀕臨崩盤,這是一顆不折不扣,走在鋼索上的心臟啊。

『其實還是有機會的,您母親的狀況也許還能用手術挽救,我們來請外科醫師評估看看吧。』我這麼對兒子解釋。


病床邊的兒女


子女們非常孝順。無論幫她做檢查、或是我去病房解釋病情、討論治療計劃,我總是可以遇到不只一位家人在旁陪伴。醫院裡總能看到人生的對照:孩子生病時,家長常常是飛奔而來;但老人家生病時,有些兒女是怎樣也找不到的。病床前的慈父常見,病床前的孝子難得,醫生護士都看在眼裡,這家人教我敬佩

外科醫師很快就表示可以手術,但是還需要先做心導管檢查,作為手術前評估。為此我又與家人約了時間解釋。這次我還很用心做了投影片,想讓家屬更了解心導管的目的與風險。

兩位兒子耐心地聽完我的解說,可惜我沒有講中他們心底的疑問。他們關心的其實很簡單:

『媽媽會不會有危險?如果檢查中發生緊急狀況,是不是就有可能需要插管?』

很可惜,就是有可能。這個保證,我給不起。

後來,阿姨的狀況逐漸開始走下坡,她的心臟肺臟都承受不住疾病沈重的壓力,而一步一步地潰敗。面對醫護團隊好言相勸,子女守住了他們的底線:不讓媽媽插管,萬一插管拔不掉,媽媽會很痛苦。有這個條件擋在面前,什麼心導管、心臟開刀...都可以先不用談。因為誰也不能做完全的擔保,在這個關頭的醫療行為,一定都伴隨著高度風險的。

如果有哪一扇機會之門還打得開?如果有哪個機會還能放手一搏?那肯定就是心臟手術了!明知是如此,我們畢竟要尊重家屬的決定。


欲辯忘言的我


在一個假日的早晨,剛結束病房值班的我換上便裝準備離開醫院。卻冷不防地,一位坐在樹下的男子趕上來叫住了我。我回頭,見他臉上寫滿了疲憊...是阿姨的兒子。他說,媽媽從大半夜起呼吸衰竭更加嚴重,逐漸失去意識,現在已經彌留。他與弟妹們決定要留一口氣,帶媽媽回家。

『但是這段時間,還是謝謝你。』兒子很誠懇地說。

我以為我的口才很好,我也以為我的反應很快。但是在那一瞬間,千頭萬緒地,忽然不知道該對他說些什麼。我只能拍拍他的肩膀,說些鼓勵慰問的話。

整整兩天之後,我才知道自己真正要說的是什麼。我希望他知道,他是個很盡心的兒子。十分矛盾地,我為阿姨感到可惜,但是因為兒子們的堅持,她確實沒有遭遇插管的痛苦,也不需要體驗加護病房裡數算著時間的煎熬。打開希望之門的同時,無可避免地會有憂慮的黑影乘隙而入;所以關上這扇門固然可惜,他們確實也保護了深愛的母親

我希望他知道,儘管我很惋惜沒能夠真正幫助他媽媽好起來,我認為他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。

當病人或家屬拒絕醫療建議時,有時是出於固執與顢頇,但很多時候其實已經煞費思量千回百轉。但願我輩醫者都能有一顆柔軟的心,時時能回頭從他們的角度看。

到現在,我每天都會經過那棵樹。偶爾我會想起,在那個寧靜的早晨,有一個孝順的兒子從這棵樹下走來,向我道謝。新竹的風真是大啊!每當我這麼回想,風就吹著吹著,吹著枝葉,不住搖晃...


本篇搭配音樂: 蘇芮 「沈默的母親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