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原型氣候下,一旦下雨,隔天鮮花就遍地綻放。人的生命力也是這樣地強韌! |
前言
2015年8月,我跟著醫院的醫療團,來到印度拉達克服務三週。在海拔3000多公尺的高山上,常常會無預警地停電,但是我認識了一群讓人無法不喜愛的朋友,心裡面隨時都充飽了電!且讓我試著留下一些文字,把一些感動/感觸記錄下來吧。
思索醫療的弔詭
在這個醫療這個行業做了一段時間之後,會開始對於「幫助人」這件事的定義感到模糊。
謝謝你讓他退燒了!(ㄝ...是藥物讓他退燒的。)
謝謝你幫我兒子診斷了盲腸炎!(ㄝ …那你要謝謝外科願意幫他開刀。)
謝謝你,我們家寶寶終於可以不用睡在保溫箱裡了!(ㄝ …早產兒是自己慢慢長胖的啦。)
這些疾病是自己好的,那些疾病是靠開刀的,某些疾病用對藥就可以了...仔細想想,釐清前因後果之後,自己身為「醫生」,在醫療上的角色實在是很隱諱很曖昧。究竟自己有沒有幫助到人,還是自己只是倚靠著專業,在為各種幫助的管道跑仲介呢?
在拉達克的日子,我每天跟小朋友為伍。把一個兒科醫師丟進孩子堆,等於把小熊維尼丟進蜂蜜池。更棒的是小熊維尼不但掉進蜂蜜池了,牠還可以大大方方只吃蜂蜜唷!醫療團裡有內科醫師同行,當他們巴不得生病的孩子就交給我處理,我也樂得把生病的大人交給內科專長的同事來診治。
跨出專業的藩籬
可惜快樂的日子總有個盡頭。某天我接到請託,要外出看一個生病的老婆婆。那幾天裡因為某些原因,醫療團裡只剩我一個醫生。即使我自認已經不熟悉老人醫療了,也只能硬著頭皮出門,祈禱自己能幫多少忙就幫多少。
當我一進門,婆婆向我走過來,臉上滿佈著皺紋與友善的笑容。稍微打量了幾秒之後,我發現婆婆的狀況非同小可。所有教科書上面關於「喘」與「瀕臨呼吸衰竭」的臨床表現,幾乎都已經出現在婆婆身上了,臨床醫師的直覺讓我腦中警鈴大作,這可不是什麼普通出診任務啊!
婆婆已經連續不舒服一個多禮拜了,但她似乎仍然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沒什麼概念,居然在我身邊席地而坐,一面大口喘息著,一面用笑臉示意我多喝奶茶,多吃幾塊餅乾。其他家人也沒什麼概念,一邊看我在為婆婆檢查,一邊也神色輕鬆地話家常。「如果場景在台灣,恐怕沒有人笑得出來,所有人應該都超緊張吧!」我心裡是這麼想。沒有概念,或許也是好的。